在祖国的东北部,有一座小城被当地人亲热地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从“一条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边境小镇,到成为一座闻名的、极富现代气味的“国境商都”, 一百多年来,它伴铁路而生,随口岸开展,它便是中俄边境门户绥芬河。在这里,绥芬河的三代国门见证着祖国敞开昌盛的开展前史,一代代驻扎在这里的武警官兵也成为这座小城开展变迁的亲历者和建设者。
今天,让我们走近武警黑龙江总队牡丹江支队绥芬河中队,知道这群看护着边境安全的“国门卫兵”。
当晨雾裹挟着初秋的凉意时,绥芬河口岸的铁轨又传来了解的震颤,那是中欧班列行将通关的信号。顺着铁轨望去,第三代国门的尖顶被晨光镀上了金红。这座高51.8米的“我国北方第一高国门”,像一个矗立于国境线的标尺,与百米外第一代国门和第二代国门遥遥相望。而此时,一抹橄榄绿正从营区走出,伴着晨光踏上巡查路——他们是武警黑龙江总队牡丹江支队绥芬河中队的官兵,是看护这三代国门的“国门卫兵”,更是口岸年月变迁里从未缺席的“忠实坐标”。
顺着挡杆往南走,不过一分钟,第二代国门的灰砖墙便进入视界,墙面上“守国门、护家乡”的红漆标语虽已褪色,却仍是官兵们的“特别讲堂”。“我入伍第一天,班长就带我来到这面墙前叙述中队与国门的故事。”陈强回想,2000年开端口岸交易渐旺,出入境旅客多了,巡查使命也重了——官兵们不只要守好边境线,还成了旅客的“活地图”,兜里总揣着口岸道路图,遇到走失的白叟,就送到通关口;看到旅客拎侧重行李,就搭把手搬上大巴。“那会儿老兵们的挎包里总装着创伤贴、晕车药,跟现在的‘橄榄绿便民箱’相同,装的都是心意。”
转过第二代国门的旮旯,第三代国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鎏金大字突然夺目,像一座矗立的丰碑。“第一次见它时,我跟新兵们相同,仰着头看了足足3分钟。”陈强笑着回想,现在的巡查配备早已不是当年的“双脚+手电筒”:高清监控能掩盖口岸每一个旮旯,斗极定位仪能精准符号巡查点位,应急通讯设备能随时联通指挥中枢。可官兵们的“老规矩”没丢:每到巡查道路的“大相框”景点,都会停下脚步,对着同框的二代与三代国门整一整军容;每路过第一代挡杆,都会伸手摸一摸,像是在跟老班长报告:“今天口岸安全,请您定心。”